时代的歌者——专业作家刘功业

 

刘功业简介


 
    刘功业,笔名若夫,1956年生于山东淄博淄川区淄城镇北关村。1973年1月毕业于淄博四中,即到农村插队。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82年大学毕业。2000年结业于南开大学文艺学研究生班。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和文艺处供职。1991年调天津市作协从事专业创作。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著有诗集《星星海》《若夫诗选》《刘功业抒情诗选》,散文随笔集《寻找湖泊》《天凉好个秋》《南昆壮歌行》《绿色崇拜》(合集)《心中的香格里拉》等,报告文学《梦升起的地方》(合集),长篇报告文学《激情唐古拉》、《第三极——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纪事》《激情与跨越》等。另发表有大量小说、艺术评论等。《寻找湖泊》1997年获天津市作协青年文学佳作奖,电视连续剧《还是那条街》(14集,合作,第一编剧)1994年获中央电视台CCTV杯优秀长篇电视剧一等奖。

 


 

 

回家的感觉

 刘功业

 

    远离家乡好多年了。搔动参差的白发,似乎已不忍回首往日的岁月。17岁中学毕业告别母校,31年是个更久远的日子。
    走过了许多山川。额头已经深深浅浅。但是,无论走出多远,依然会感受到母校的温暖,会拥有家的感觉。无论什么节日,都喜欢调到山东卫视的节目。无论停留在何处,都会时时关注母校的成长,家乡的消息。虽然很少回家,家却总在心里。同学们更是保持着时时的联络,岁岁递进,情感益深。
    淄博四中,一个很朴实、又很响亮的名字。不求显达,却功底深厚。就像我的那些老师,王昭、柏景振、柳玉河、潘荫浩,一个个普通的名字,一个个高大的身影。他们不事张扬,默默奉献,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却做出了很辉煌的事业。如今,满园桃李,芬芳天下。常常打开网络,搜索淄博四中的电子报和网站,便常常为母校的发展壮大而感动。这种感动与时俱进、与日俱增。特别是在重新重视知识、重视文化的科技时代。在曾经荒唐的年代,我们的青春,因为学习而充实。我们的身体,因为知识而强健。这是学校的远见,这是老师们的卓识。
    即使在冰雪的高原上,也每每想起在校的温暖时光。虽然那时学校没有现在的风光。老旧的城墙是学校的北缘。西北角的防水剂校办厂和东北角的菜田,都是我们上劳动课的地方。也是老师们的心血所创。正北一座大操场,还记得大家为孙即利、李建国等同学在运动会上飞奔创纪录的欢呼。还记得欢送谭庆祥、王笃林、王勇和张志诚光荣入伍的红花。往南,是三排青瓦砖墙的平房教室,一条甬道,通向西边的校门。更南面,是学校的办公区和老师们的宿舍。有一座南门,通向县城里繁华的西街,家乡人都称“西门里”。可以去十字街的书店,街口有一座牌楼,也有一眼青石水井。也可以上图书馆,读那当时很少的书刊。虽然如今已是城南旧事,回想起来却总有丝丝的温馨。
    有一个遗憾,已经许多年,总觉得无法面对和无缘解释。记得在班里,我是化学课代表,因而能够经常就一些自己喜欢刨根问底的化学问题求教于潘荫浩老师。个子高大、一头卷发的潘老师写一手很漂亮的板书,他讲课的才气和风采常常让我五体投地。毕业前,潘老师送我厚厚的一套书,有 10多本。都是他当年考大学时用的参考书。他说:“现在没有大学上,不等于将来不招生。记着,将来无论干什么,你一定要考大学,考大学一定要考化学系!”那话语,殷殷的,让我必须铭记于心。我自己用木板钉了一只书箱,我就背着这套书,这最珍贵的礼物,回家当了农民,接着走进了苍茫的沂蒙山。在太河水库黑旺干渠工地上,我当石匠,推独轮车,编小报,搞宣传,当民兵连长和团总支书记,一干就是三年。那只装满了书的木板箱,就是我的床头柜,伴随着我不知疲倦的日夜。只可惜,寒冬里的一场大火,烧了我住的工棚。熊熊的大火里,石头的墙留下了,铁管的床架留下了,房顶却没了,我的所有的被褥衣物也没了。在大火过后的灰烬里,我再也找不到我的书箱。秋去春来,又是三年。国家果然恢复了高考。我虽然已经调到淄城公社工办,仍然做宣传搞政工,却到处找不到复习参考书,只好放弃报考最喜欢的理科化学系的打算。最终我利用几年来喜欢读书和为报刊写稿的优势,报考了山东大学的中文系。我一直记着潘老师的话,总觉得是个歉疚,总想有机会对潘老师解释,却总在漂泊当中,无缘面对。虽然我想,无论我考了什么专业,作为老师们,都会为我们高兴的。
    2003年1月,是我们高中毕业30年纪念。年级和各班里都搞了很隆重的纪念活动,把老师们都请到了,可惜我没能参加。想来,又是一个遗憾和歉疚。
    一届一届的更替。一年一年的送别。转眼我的女儿也上了高中。
    也许是磕磕绊绊地走了许多年,现在经历得多了,市声嘈杂,云卷云舒,才知道人生的岁月其实很短,会有很多做错的事无法弥补。才知道人生的路其实很长,时刻都不能懈怠。从现在做起,从脚下立身,从毕业的那一刻起就是我永远的信条。永远把自己当学生,永远做一名求知者,也就永远没有毕业的概念,也才能使自己永远处于学习的过程中。毕业不过就像被老师领着刚学会了在海边游泳,越游,才知道海浪很大,海洋很深,海路很远。学习的历程永无止境。我也是由而立,而不惑,而转眼就到知天命之年,才感到生活的沧桑里、浩淼的大海里有许多清浅其实深邃,有许多平凡其实高尚,有许多普通其实珍贵,有许多东西真的难以被磨灭。
    我崇尚一个真字。真性情、真知识、真功力,应当支撑起人的骨架。我崇尚一个善字,可以灯红,可以酒绿,可以为金钱财富碌碌奔波,可以潇洒人生,周游世界,但是,什么时候都不可以忘掉自己的文化传统、不可以忘了孝悌忠义,不可以忘了自己祖国的根基和父母的养育之恩。我崇尚一个美字。能够拥有知识,就拥有了力量。个人学养的实力,企业经济的实力,国家繁荣振兴的实力,其实都是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实力。不是小家碧玉,不是弱不禁风。有力量的美,将为我们自己,更为我们的国家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纪。
    叶落会归根。但是,我可能永远漂泊,心无定所。是母校,让我找到了回家的感觉。即使,我仍然没有机会回去过节。

(2004年10月6日为母校建校75周年而作。)

 

平凡的力量

刘功业


    王昭老师,是我在淄博四中读高中时的班主任,在一起的时间不过短短两年。其实,在我的人生漂泊之途,堪为师长者甚多,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乃至踏入社会,我几乎每走一步,都有师长们的教诲、引导和提携;而只是家乡一位普通语文教员的王昭先生,却何以给予我和我的同学们留下了如此终生难忘的印象,竟至影响到我的品格塑造和事业发展,成为我毕生的导师呢 ?
    那早已过去的短短两年,在人生的漫长岁月中实在算不了什么。然而,正是这两年 ,使我们在“文革”战火的间隙里不但补齐了初中阶段因社会动荡而耽误的课程,而且在嘈杂纷乱的政治斗争中 ,重新享受到读书学习的乐趣 ,汲取到知识的甘露。这不能不归功于学校老师们特别是王昭先生的辛勤教导 ,这在当时那样一个年代里, 要把我们这些早已心如躁兔野马般的心灵收回到课堂上来,老师要顶住多大的压力,要做多少的工作!所以,他才赢得了学生和家长们永远的热爱和敬重。也许,当初十六、七岁的我们,还无法深刻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而今斗转星移,当同学们自己的孩子也都已入学读书,社会对科学知识的需求越来越急迫和高昂,我们也终于万幸,没有在那可塑性极强的青春阶段 ,因为信马由缰,任其一味地去造反、革命,打打杀杀,而最终成为社会的废人。所以,我们才会终于领悟到老师的平凡和伟大。
    那时的老师,是个很卑微的人。他的家,在偏远的乡下农村,家庭负担很重,加上家庭成分又高, 在村里也倍受歧视;又因所谓的右派问题,被“拿在群众的手里”,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整天高悬在头上,政治压力几乎使他喘不过气来,他享受不到政治上应有的自由和权利,却实际上承担了极为繁重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家远,他常年住在学校里,把自己几乎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我们这些学生。
    他的课,同学们爱上;他的话,同学们爱听。在同学们的心目中,生性懦弱的老师一直保持着很高大的形象,拥有着一种超乎于政治樊篱之上的权威和感召力量。这在当时的一些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而在当时尚还懵懂无知的我们,也是在日渐成熟的岁月里,才逐渐深刻地理解了、感悟了老师的那颗沉重的爱心,那大海一样的深情。 
    那两年间乃至以后,我可以说是受王昭老师影响最大的学生之一。也许是性格上的潜移默化,先生深厚渊博的知识功底,坦诚热情的为人处事,刚正不阿的品格精神,都是我默默追随的榜样。
    高中毕业后,我回乡插队当了农民,在太河水库干渠工地上,办过小报;在村里搞过文艺宣传队,也剪过果树,推过独轮车,挖过猪粪,下过煤井;也在公社当过不入品的小干部。可以说是苦的甜的都吃过,热的冷的都喝过,三教九流也都打过交道。可我走到哪里,没有忘了背着我的那只用木板钉的书箱子,去用知识充实空洞、苦涩的岁月,用刻苦的学习来迎接被汗水洗亮的每一颗太阳!记得在那些年里,我常常去王老师的宿舍坐坐,有时是有学习上的问题需要请教;有时则只是陪着先生聊聊天,听先生讲些做人处事的道理,每每有收获。甚至连我的个人问题,先生也常常过问,倍加关心,如自己家的长辈一般给予我爱护和引导。
    在我下乡的六年间,虽然被推荐上大学的机会一次次的擦身而过,与我无缘。但是真正恢复高考以后,我却能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考入梦寐以求的山东大学中文系,这不能不归功于老师给我的启迪和力量。
    我和班里的许多同学后来分别当了作家、医生、编辑、记者等,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有的在部队或者地方上担任了相应的职务,当了官,手里有了权。 有的成了远近闻名的企业家, 腰包里有了钱。还有的当了人民教师,把老师的精神化作了自己的行动, 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像老师那样精心培育着祖国的花朵,这些, 不能不说都是老师们辛勤教育的结果。
    这些年来,我也回过家乡几次,每次回来,我都或自己或约上几位同学去王老师那里看望, 每次去,老师家里总有客人。特别是年节期间,天南地北的各届同学回来探亲,总得先去拜访他,为老师送上一个温馨的祝福。桃李满天下的王昭老师,拥有着众多心灵的爱戴,是老师应得的奖赏和幸福。
    记得几年前,我和一位同学从老师家出来,就议论过这件事,为什么普通而又凡的王昭先生,会有这么多的学生敬重他? 拥戴他? 为什么并无任何权势的王昭先生能够拥有这样门庭若市、不乏嘘寒问暖的福分 ?  这其中,既有齐鲁故地、孔孟之乡人们对诗书礼仪传统的重视, 和对文化伦理的教化规范的原因,更有赢得了众多学生衷心感佩和敬仰的人格精神,以及心灵感应的力量所在。
    先生与世无争, 默默地生活在家乡的土地上,他无所图报,却对学生们付出了几乎全部的光和热。先生又是位最该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名人贤士,即使是块铺路的石子,他使我们沿着这路走出荒蛮,走出愚昧,进入了智慧王国。即使是块无名的基石,他用自己单薄的身躯, 构筑起我们成长的阶梯。正是站在一位位先生这样的前辈肩上,我们才承担起继往开来的事业,开拓出前程远大的新天地。
    比土地广阔的是大海, 比大海广阔的是天空, 而比天空更广阔的,应该是人的心灵。心灵不仅广博深邃 , 而且可以产生无限的感情力量。师生之情,平淡如水,却最隽永持久。人生苦短,钱财地位、权势荣华其实都如浮云过眼,无足轻重。只要能像先生那样地平凡做人、踏实做事,淡泊名利,苦心守志,认认真真地读书做学问,即使穷尽毕生精力难及先生万一,也当足矣。我时时以此自勉自励。
    冬阳暖日,正预示着无限春光!能拥有这么多充满真情、学有所成的弟子,先生是幸福的。能拥有这样一位平凡普通而又德高望重的老师,我们这些学生同样是幸福的。
    心灵可以超越年龄的界限,感情更可以超越有限的时空, 真诚地祝福先生健康长寿 , 在未来的旅途上,和学生们共同拥抱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特别感谢淄川区政府办公室李祖炬先生提供材料)

 

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淄川区淄城路540号 电话:0533-5171271 承建:山东大鲁网络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