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科学的探索者——孙伟

 

孙伟 简历

 

1976.7 生于寨里镇徐家村
 
1983—1988  本村读小学  
1988—1991  寨里镇中心学校读初中  
1991—1994  淄博四中读高中
1994—1998  曲阜师范大学化学系 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8—2003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理学博士
2003—2005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德国洪堡奖学金)
2005—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

 


我的成长历程

孙伟

 

    我父亲是一名民办教师,母亲在家务农。我们7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特别是农村孩子,没有多好的物质生活,但也无忧无虑的长大,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凭借多年的努力和良好的教学成绩,父亲终于在1987年转成了公办教师。当时,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对于这个“公”字的意义还很懵懂,只知道公办教师是个“铁饭碗”,在待遇上比民办教师有了较大提高。小学毕业,我就跟着父亲到了镇上的中学上初中。那时农村的父母普遍都希望孩子能考上中专,早日跳出“农门”,不用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我的父母也不例外。为了这一目标,我在初三那年拼命地学习,现在回想起来,高考和考研都没有那样拼过。但终因成绩不够,去了淄博四中读高中。当时,高中班里很多同学和我一样的情况,没考上中专才上的高中。
    三年的高中生活过得很快,高考时我顺利考取了曲阜师范大学。应该是受高中化学老师的影响,我一直对化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高中三年一直是班里的化学课代表,所以填报高考志愿时我也选择了化学系。后来的求学过程证明,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大学四年,我的专业课一直学的比较轻松自如,最终如愿考上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
    研究生五年的学习科研之路辛苦又充实。我整天泡在实验室,与各种各样化学试剂和仪器打交道,一点一滴地体味着科研的苦与乐,也喜欢上了科研这条路。
    博士毕业前夕,我申请到了德国洪堡奖学金。2003年9月,我和妻子一起来到德国慕尼黑,开始了我们两年多的异国生活。那是一段平淡、安静、田园般的日子。我每天骑车,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和我们租住的小家之间穿梭,沿途是满目葱郁景色宜人。实验室各个国家的人和睦相处,气氛融洽。
    2005年底,我决定回国。考虑各种因素,最主要的是科研条件,我没有回到山东,而是再次选择了西北,回到了兰州化物所OSSO国家重点实验室,我读研究生的地方,开始了我独立的科研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的支持下,我有了自己的课题组,可以开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工作——这,是我最为看重的地方。虽然做科研非常辛苦,但每当看到自己的学术思想得以实现,发表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那种喜悦会让我信心百倍。当然,科研并非一帆风顺,实验进展不顺利也会感到失落,这就需要学会自我调节。
    至今回国已四年有余,科研工作也算有些进展,但离我的目标还差很远,还需继续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把这句话送给我自己,也送给那些和我一样,从家乡走出来、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异地打拼的老乡们!

 

(特别感谢淄川区政府李祖炬先生提供材料)

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淄川区淄城路540号 电话:0533-5171271 承建:山东大鲁网络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