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四中2018-2020年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基本情况

淄博四中前身为1929年成立的淄川县立初级中学,195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在原淄川县立初级中学旧址建立了山东省立淄川中学,1953年山东省博山三中并入,1955年更名为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1980年被定为市属重点中学,1993年被省教委确定为省级规范化学校。2003年经市政府协调成功置换淄博师专原校区(校本部),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74亩。

淄博四中的服务区域淄川区,位于齐文化的核心区域,1929年建立的淄川县立初级中学为开启民智、促进民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淄博四中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截止2017年底,学校教职工共482人,其中高级教师105人,一级教师244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96人。现有高中教学班89个,在校学生4811人(其中新疆部教学班9个,在校生471人);领办的淄博市育才中学初中部教学班37个,在校学生1903人。

二、发展优势

(一)办学特色日益凸现。学校注重将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教育理念结合,注重将教育规律与特色发展结合,确立了“以人为本,文化立校,培育个体发展,延续民族生命”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有爱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意识、有君子风范的现代公民”的培养目标。近年来,深入实施“诗性教育”实践探索,教育办学特色日益凸显。

(二)管理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多年来,学校以打造“道德型管理文化”为核心,以人格凝聚人心,以感情温暖人心,以事业激励人心,以目标鼓舞人心,不断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不断探索廉洁、高效、民主的管理运行机制,管理效率显著提高,初步实现了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人文化。

(三)“研究型教师文化”基本形成。学校牢固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理念,以构建“研究型教师文化”为核心,深入实施课题带动战略,成立四个名师工作室,不断优化了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研究型教师文化”已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德育工作模式不断优化。学校紧紧围绕育人目标,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理念,以打造“自主型学生文化”为核心,强化德育科研与创新,整合学校现有的德育因素,构建多元、开放、动态、立体的德育工作机制,德育工作模式不断优化,逐步实现了德育工作的系统化、课程化,促进了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发展。

(五)学校课程建设持续进展。学校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紧紧围绕学校培养目标和学校愿景,积极推动学校课程建设,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不断满足学生多样性、个性化的课程需求,促进了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六)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学校进一步树立了“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细化管理环节,规范教学常规,完善教学评价,初步构建起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七)教育科研纵深发展。学校确立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教研理念,以课题研究为中心,以教育科研指导管理和教学实践,以实践促进科研,不断推动了教育科研向纵深发展。

(八)教学条件日臻完善。学校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理念,遵循“规范、有序、高效”的工作方针,加强后勤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和精细化,大力建设节约型学校,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改善。

三、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我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城市,实现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跨越的总体目标。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一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和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成为学校办学的重要驱动力;二是综合统筹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不断丰富办学内涵成为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三是突出办学特色,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办学的着力点;四是全面实施依法办学,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成为学校办学的主要目标。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文化立校”的办学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科研兴校战略,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育人质量为核心,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学习型学校建设,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主要目标

2020年,在淄博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学校,率先建成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齐鲁名校。

办学理念彰显特色。立足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遵循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思路,确立公平、优质、个性、开放的教育价值观,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彰显“诗性教育”特色,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和素质适应学校发展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基本形成,国际教育交流成为常态。

办学体制和发展模式更具活力。人才培养机制、管理机制、办学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完备的监测体系和有效的保障机制全面建立,教育法律法规实施、监督体系更加完善,学校的办学活力明显增强,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广泛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潜能得到激发,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教育,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做好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努力争创“全国文明校园”。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党建工作

(一)总体目标

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具体深入扎实抓党建,实现学校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二)主要任务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切实落实党建目标责任,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凝聚广大教职工智慧和力量。

(三)相关措施

1严格完善、落实各项学习与活动长效机制,加强学习与交流研讨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执行学习制度,加强理论中心组交流研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与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谈心谈话制度、主题党日制度、双重组织生活制度、请示报告制度等,深化过硬支部建设、“时代先锋”创建等活动,推进“双培”工程,用好“灯塔—党建在线”平台,做到周密计划,程序规范,材料完整,归档及时。

2进一步推进组织建设,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

严格落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落实学校党委、党支部负责人管党治党第一责任人制度,班子成员严格履行分管责任和“一岗双责”。加强党支部书记、党委委员、党小组长的培训工作,切实层层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努力提高党务管理工作水平。

3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重大政治责任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共识,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不断深化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完善落实党风廉政工作长效机制,把党风廉政建设与推进依法治校、强化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加强纪委监督责任,抓实教育防范工作。

二、行政管理

(一)总体目标

坚持依法治校、文化立校,改革管理机制,推进民主管理,全面建成现代学校制度。

(二)主要任务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质特色发展为主线,不断打造特色学校文化,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新形势的管理模式,建立廉洁、高效、民主的运行机制,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人文化、现代化。

(三)相关措施

1.打造特色学校文化

教育办学立足学校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深化“诗性教育”特色实践,不断构建“文明、进步、多元、和谐”的文化生态,以学校文化凝聚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抓住建校90周年契机,进一步完善学校文化设施,实现学校文化理念与物态文化载体的深度融合。

2.建设学习型、专家型的学校领导集体

树立“专家治校”的理念,深入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熟知现代教育理论,把握教育改革的前沿思想,进一步凝炼和提升办学理念,不断提高研究、决策、指挥和协调能力,建设学习型、专家型的学校领导集体,推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引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3.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完善相关民主制度,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进程。二是改革学校管理机制,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适应教育改革及发展的需要。三是推进学校管理的开放化。加强与国内外名校及社区合作,充分借助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四是深化教职工聘用、评价考核及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促进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持续提高的教职工评价考核机制。

4.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进一步完善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机制,结合干部调整,健全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工作职能。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和师德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干部师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提升文明素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化中国梦学习教育,扎实做好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使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用三年时间,在“省级文明校园”基础上全力争创“全国文明校园”

三、教学管理

(一)总体目标

实行现代化、数字化的教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实现学校优质、特色、健康发展。

(二)具体任务

全面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和《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规范教学管理;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创新学校教学管理模式,规范教育评价,优化教育教学质量;加大信息化技术在教学及管理中的应用,促进教学及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学校的优质、特色发展。

(三)相关措施

1.强化课堂教学主阵地,多模并存,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

1)加强数字课堂、智慧课堂建设。以新的技术手段为推动,分三轮至2020年全面推开智慧课堂的使用,推进翻转课堂、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促进教与学方式加快转变。

2)突出分层分类课堂教学模式探索。2017-2018学年开始,在2017级探索既适合学生发展需求,又符合学校实际的分类教学模式,尝试分层教学。在实践中倡导师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多样化课堂教学及学习模式。2018-2019学年,在2018级加强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2019-2020学年,基本形成适合学校实际的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筛选出30名以上掌握各类课堂实施模式的优秀教师。

3)改进并完善学案导学模式。从2017-2018学年开始,用三年时间,根据新课程和新高考要求,在选课走班基础上,重点改进各学科的导学案模式,深化学生小组学习模式的研究建设,至2019-2020学年完成第一轮的学案导学模式改进,提升师生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及学习模式的质量。

4)“整体课堂”研究推向深入。以行动式研究作为课堂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以提高教学实效为目标,以课堂创新和数字化呈现为载体,每学期制定一个研究重点,从具体的课堂技能入手,三个学年完成对教师课堂研究、课堂设计、课堂创建、课堂评估、课堂升华5个模块、117项基础技能的新一轮培训及应用研究,最大程度地转化“整体课堂”研究成果,逐步完善“四维一体”特色课堂管理模式。

5)完善常规课堂研磨制度。以“一师一优课”活动为契机,全面推进常规课研磨课题研究,提升教研组、备课组对学科课程的研磨水平,提高学科课堂教学质量。从2017-2018学年起,不断丰富备课组“优课”精品资源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资源库”。

2.细化教学常规管理,完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1)完善教学质量阶段推进机制。细化各项教学常规,至2018-2019学年完成方案修改,各级部在教学管理中严格贯彻落实阶段推进机制,从学校、学生、家长、社区等多层面切入,逐步加大家长、社区、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估参与度。

2)加强学科团队建设。突出教研组建设,以打造优势学科团队为出发点,逐步形成学科研究团队,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加大学科教研主题研讨力度,三年内形成各学科团队公认的教育理想、教学追求,形成学科教研组的特色风格。充分发挥各备课组在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团队带动,以老带新,推动教师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3)依托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大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技术手段支持。至2020年逐步建立起有组织的、可控可管的学生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教师个人备课、学生辅导、作业批改等的电子化、网络化。同时,以学校数字化平台为基础,通过大数据分析,加大对学生、教师的跟踪分析,加强教与学的过程性质量监控。开展针对学科及学生个体的学习策略研究。2017-2018学年,在高一、高二年级的数学学科中开展电子化过程性教学质量监控实验;至2019-2020年,基本建成“大数据”管理评价体系,把常规化管理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质量和教师个别辅导效果的监控和评价。

4)建立适应教师“一专多能”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建立并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电子档案,2017-2018学年开展过程性评价监控实验;2018-2019学年把“学生发展的相对变化量”引入教师评价机制;2019-2020学年,修改完善教师过程性评价方案并模拟实施。

四、课程建设

(一)总体目标

建立现代课程制度,适应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和省高考改革方案的形势,修改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与实施方案,形成科学、高效、特色和利于师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二)具体任务

围绕学校培养目标,以“满足学生成长,促进教师发展”为理念,坚持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辅的原则,整合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使之更加科学、高效,富有学校特色。

(三)相关措施

1.完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

根据新一轮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变化,调整完善学校的课程建设委员会,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引导培训学校教师树立课程意识,坚定地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保证课程建设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2.加强课程规划,完善学校“三类一体”课程体系

1)全面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新高考要求,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制定学校的课程实施规划,落实2016级、2017级以及20182019级的课程实施方案。

2)落实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突出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学科课程的德育渗透,推进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发展。加大美育课程实施力度,突出艺术课堂美育主阵地,进一步创新艺术模块教学;加强学科美育研究,从2017-2018学年起,落实淄博市教育局《关于试用推广〈学科美育指引〉的通知》要求,以生物学科组为龙头,开展9个学科的《美育指引试用推广》,提升学校美育教学的实施能力,构建“大美育”格局,全面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落实健康教育要求,至2019年,逐步完善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3)规划完善选修课程体系。根据学生需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规划好国家选修课程开设。加强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以学生分层管理为重点,大力推行创新教育课程、奥赛课程实施,全面启动学校自主招生工作,制定“三年一体化”的培养计划。依托机器人培养模式及成果,进一步加强信息和通用技术课程与学生创新教育的结合,逐步完善创新课程体系。2019年完成选修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根据教学实际不断完善课程内容。

4)完善学校“三类一体”课程体系。根据新课程和高考改革的新形势,以“诗性教育”文化理念为指导,重新构建学校的整体课程体系,至20207月,基本形成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大类课程——“三类一体”互补共生的课程体系

3.加强课程实施的规范化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及省市课程要求,开齐开全必修课程,特别是艺术、体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均衡安排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开设,

2)加大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研究力度,培养学校的校本化课程名师和优势学科。

3)开好选择性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修习选择,以满足学生升学考试和个性化发展的不同需求。

4)建立科学高效的分类分层、选课走班机制。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选课分案,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充分的课程选择权,实行分类分层管理;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提供方便公平的网络选课环境;设计科学合理的走班方案,完善学生行政班、教学班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选课走班教学组织管理。

4.探索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化发展;完善教师过程性及终结性考核办法,鼓励教师不断提升新课程实施水平,并逐步加大学生、家长、社会对课程建设、课程评价的参与度。

5.完善学校课程实施的保障制度。加快对艺体、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相关设施的建设、升级与改造。加快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管理方面的数字化建设步伐,为课程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五、教育科研

(一)总体目标

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对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与导向作用,积极探索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以科研引领教学发展;逐步形成教师“学习、实践、研究”的专业教学研究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任务

进一步浓厚教科研氛围,使学校教科研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在教科研实践中,依托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研究等品牌创新项目,以研促教,教研一体,实现课题研究的较大突破;以“名师工程”为着力点,促进教科研骨干团队建设,打造一流教科研队伍。

(三)相关措施

1.建立完善教科研网络系统

建立学校、教科处、教研组、课题组四级组织领导系统。成立“教科研学术委员会”,为学校重大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教育科学学术方面的咨询和论证,审议学校的各级教科研课题,鉴定和评价教育科研成果,考核和评估教师的科研工作。教研组成立学校科研网络的常设基层组织——科研小组,深入推进教学研究工作;设置阶段性科研基层组织——课题研究组,“一题一组”,在教科处的组织协调下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2.突出课题研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1深化“整体课堂管理”品牌项目研究

以我校构建实施“整体课堂管理”为平台,围绕整体课堂管理的基础知识、课堂研究、课堂设计、课堂创建、课堂评估、课堂升华等六个主题,引领规范教师的科研行为,提升教科研项目成果示范引领作用,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整体课堂管理”研究水平。

2)以开展课题研究为重点,通过重点课题的不断深化,推动其它课题的研究。在全面科研的同时,依据学校的现状和总体发展规划,重点突破(1)整体课堂等教学模式的研究;(2)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研究;(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4)校园美育建设的研究;(5)学校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6)学生自主管理的研究;(7)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8)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和效果的研究;(9)学生道德评价的研究;(10)学生“学能”评价的研究等课题,开创学校科研工作的新局面,带动科研工作的全面推进。

3.推进教育科研项目精细管理

1)对教育科研课题实施项目化管理,制定课题立项、管理、经费管理、奖励等一系列制度。三年内,计划申报或者参与研究国家级科研课题一至两项,通过学校科研课题的带动,努力打造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争取有10%的教师能承担市级或市级以上课题的研究,50%以上教师都有参与课题研究的实践。教师每年发表论文数在现在的基础上再有一个大的提高,其中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不少于10篇。

2)进一步完善《淄博四中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列为校级及以上的课题发放一定额度的科研经费,逐步加大对科研的投入。教育科研课题经费列入学校预算,专款专用。

4.强化教科研骨干团队建设

1)实施“强基提能”工程,加强与教育科研机构和高校联系,依托专家引领,搞好教师全员研训,支持教师参加校内外研修及学位进修,提高科研素养,树立专业成长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意识。

2)实施“名师培养”工程,按照齐鲁名师(省特级教师)、淄博名师(市特级教师)和学校名师(功勋教师)三个培养层次,做好各类名师的选拔培养工作。抓好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设立名师成长专项基金,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

3)实施“教科研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全面落实“淄博四中骨干教师管理与培养实施意见”,把校级和市级教科研骨干教师培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让骨干教师真正成为学校教育教研工作的主力军和教学改革的先锋队。

4)实施“青蓝工程”,完善“师徒结对”导师制,认真组织青年教师读书沙龙,全面落实“一年入门,两年适应,三年合格”的培养目标,促进青年研究型教师快速成长。

5)实施“教科研团队”建设工程,加强教研组、备课组教科研队伍建设,以省市级课题为抓手,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研组、备课组文化,鼓励教师自主建立跨学科研究型团队,实现资源共享,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5.完善教科研制度保障体系建设

进一步修订完善《淄博四中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实施办法》《淄博四中教科研骨干教师工作规范》《淄博四中名师培养方案》《“2+2”名师培养工程》《淄博四中青蓝工程实施意见》等教科研文件,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研管理与评价激励机制,推进学习型、研究型学校建设,使学习、教研和教师的个人成长结合起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常态化。

6.建立更加科学严密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从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五个环节强化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六、德育工作

(一)总体目标

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打造“自主型学生文化”为核心,强化德育科研与创新,不断拓展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开放的德育工作模式,实现德育工作的系统化、课程化,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爱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意识、有君子风范的现代公民“。

(二)具体任务

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形成以“诗性德育”为核心的多元德育课程体系。有效整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资源,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充分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逐步形成完善的德育评价和激励机制。

(三)相关措施

1.加快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

1)落实德育课程一体化要求,将德育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提升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

2)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育人效果,促进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

3)积极开展学科主题班会活动,引导各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2.搞好德育校本课程规划,构建学校多元德育课程体系

在坚持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将办学理念与现实课程进行整合,深入挖掘德育课程内涵,将原有的各类课程和活动加以整合创新,逐步形成由课内到课外、由校园到家庭和社会、由过程到结果的“诗性德育”多元课程体系,强化学科德育课程、活动课程、主题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开发,不断增强德育课程的实效性。

1)构建多元德育活动课程。一是不断扩大“诗性德育”品牌效应,继续开好“诗性教育”知识性校本课程,加大活动性课程开发力度,使其成为学生自主组织和参与的必修课程;二是完善“文明行为规范月”活动课程和实践内容,为文明礼仪教育提供保障;三是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实现活动特色化;四是不断拓展“我的青春我的团”微团课活动的内涵,引导全体团员集思广益、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在团建教育中的思想引领、道德激励作用,促进团员健康成长。

2)完善德育实践活动体系。一是鼓励学生自主成立各类社团及志愿者组织,支持学生自主管理社团,将学生参与社团情况纳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必修内容;二是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课程开发,规范和丰富校外德育实践活动;三是积极拓展适合学生的校内外志愿服务项目、岗位和基地,组织、鼓励、支持学生到社会公益机构做义工。

3)优化隐性德育课程。一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拓展知识,陶冶情操,达到和谐发展;二是开设“四中讲坛”,定期邀请道德楷模、成功人士、科研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3.完善学校德育管理网络

1)完善全员育人导师制

一是健全与全员育人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的领导,完善三级领导机构的功能;二是加强对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的研究,完善全员育人导师制的考核评价机制;三是广泛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一岗双责”制度、班教导会制度、首见负责制等,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2)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发挥正能量

一是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网络,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工作机制,形成育人合力。二是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课题研究,不断创新家校共育形式,通过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开发家校共育课程、开设家庭教育讲座、开展“家长开放日”等方式,推进家校共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4.完善学生德育评价和激励机制

1)完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建设。以德育目标为依据,建立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强化学生道德成长过程的客观记录。

2)加强德育激励机制建设。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各类评优活动,大力宣传校内外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用身边典型人物的事迹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七、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总体目标

2020年,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三基本两显著”。即:基本实现学校宽带无线网络全覆盖,基本形成全时空学习型校园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二)主要任务

着力加强智慧校园基础环境建设和校园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实现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优质资源班级全覆盖、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全覆盖,“四中桌面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借助翻转课堂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者,最终实现个人素养与学业成绩双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基本实现,教育资源和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功能不断拓展延伸,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建成,信息化推进保障机制健全完善,以教育信息化全面助推教育现代化发展。

(三)相关措施

1.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1)根据学校整体规划,在已实现校园网络骨干达到万兆、桌面达到千兆接入,并通过技术手段保障信息安全和网络平稳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升级;在局部将各个子系统通过多种接口形式接入网络,把几种网络融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IP网,形成基于IP网络的多网融合。进一步完善3D打印教学、VR虚拟实验室、未来教育实验室及创客实验室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技能。进一步进行电子书包建设,利用三年时间,把我校教室全部建成智慧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全方位的硬件支持。

2)拓展现实校园的时空维度,实现各种应用系统互联互通与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四中桌面云”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全校教师和大多数学生“人人有账号”,可实时登录自己的个人桌面,实现师师、师生、生生的网络连通,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校园。

2.将“资源平台”建成最具规模的“数字教育资源超市”

1)大力推进“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以“名师工作室”等形式组织特级教师、教学名师与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结成网络研修共同体,以带动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借助“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丰富校本课程资源。

2)改变师生交流方式,建立学校微信公众号、年级公众号、班级公众号、学科公众号,增加师生交流途径,培养师生信息化生存能力,实现师生全面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翻转课堂、慕课教学,建设课堂一对一教学,实现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等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3.将“管理平台”建成覆盖学校人、财、物管理的基础数据库

1)支持学校服务与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提升管理效率与决策水平,建成学校自己的OA系统,实现即时通信、手机短信、公告管理、新闻管理、投票管理、日程管理、工作计划、文件存储、通讯簿、办公用品、固定资产、图书管理、会议管理、车辆管理、工作流程、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管理、客户管理、超级论坛、网络会议等功能并与学校的后勤物品报修系统、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学生常规量化管理系统、学生图书借阅及图书馆管理系统等管理平台互联。

2)普及校园一卡通。校园卡既可以作为现代化的电子支付工具,又可以作为校内个人身份的证明。既可直接支付在校内的各种费用,如食堂就餐、商店购物、医院诊疗、洗澡等,又可用于身份识别、图书借阅、门禁出入、考勤考绩、学籍学分、医疗信息等管理工作。

八、新疆内高班工作

(一)总体目标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 以人为本,持续完善人文关怀和生活保障机制,在教育教学、课程设置、教研课改、学生管理、社团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继续展开积极探索,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政治上可靠,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二)具体任务

以爱为纲,薪火相承,始终坚持“严、爱、细、实”的管理方针,不断培养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立德修身,坚定理想,坚持“五会五自”的育人目标,不断引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修业促教,提升能力,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办好新疆班的首要任务,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遵循规律,因材施教,坚持“插班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相关措施

1. 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树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思想, 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既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又从新疆班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中。

2. 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重视课堂教育, 更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通过社会实践,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新疆班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挚爱的情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坚持遵循新疆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在教育方式上注重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坚持开展符合新疆班学生特点,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4. 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将德育工作融入级部的日常管理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新疆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九、后勤服务

(一)总体目标

适应学校发展需求,探索建立依法办学、科学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后勤工作体系。

(二)具体任务

突出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树立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理念,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加强工作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推进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公平、民主、科学的后勤管理制度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和办学水平。

(二)相关措施

1.以省市解决“大班额问题”工程建设为契机,科学设计,规范运作,使学校整体面貌有大幅度提升,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2.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强化过程监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以预防为主,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

3.完善后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细化工作流程,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后勤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4.修改完善后勤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后勤制度体系,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5.加强节能节水宣传,强化日常管理,逐步建立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努力创建节约型校园。

6.加强后勤社会化工作的调研、论证,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办学思想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只有将办学思想内化为教职工的共识,并成为教职工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得以落实。实施和管理本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将定期召开各级会议,认真学习和研究本规划,以取得全体教职工的共识,将本规划作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纲领。

二、组织保障

成立学校规划管理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方案制定、组织协调、过程监控、检查验收等宏观管理工作。规划管理领导小组下设若干项目组,以分管校长或处室主任为组长,主要职责是分工负责各具体规划项目的全程实施与管理工作。

三、制度保障

根据本规划实施的需要,出台相关配套措施,用完善的制度体系、科学的操作规程来规范实施的全过程,同时,制定考评制度,对规划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评价,适时进行调控。

四、经费保障

学校将加大经费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人员培训、课题研究、外出考察、资源更新等,为规划的实施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

五、人员保障

针对各项目标及任务,实施项目管理,专人专责,全力搞好规划落实工作。

六、后勤保障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教育服务功能,不断丰富学校教育教学资源。

 

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淄川区淄城路540号 电话:0533-5171271 承建:山东大鲁网络有限公司